Insert title here
中国文明网总站

中国文明网福州站>专题活动>我家四十年

一块蛎饼:从“饿鬼投胎”到“日常小吃”
发表时间:2018-11-09 来源: 福清市:翁丽颖

  蛎饼是福清传统小吃,它外观扁圆,色泽金黄,皮酥馅香,美味诱人。改革开放40年,如今不出福清就能尝到到全国各地乃至世界的美食,但不论餐桌上的食物如何变化,不变的是福清人对蛎饼的喜爱。“我家40年”的故事,从一块块蛎饼开始说起……

讲述人:姚文瑜,女,48岁,家庭主妇。

  记录人:翁丽颖,女,23岁,村官,讲述人的女儿。

  我出生在福清的一个小乡村。在我小时候,不像现在这样随时都能吃到蛎饼,村里家家户户只有过年的时候才会炸一次蛎饼。每到那个时候,我们小孩子都会特别激动,像饿鬼投胎一般一拥而上,吃个痛快,撑到想吐都停不下来,毕竟这是一年才一次的美味啊,平时嘴馋想吃根本就没有。那时候还有一种“贫民蛎饼”,是当时生活艰苦的产物。“贫民蛎饼”用料很简单,没有海蛎,主要用虾米、韭菜、萝卜丝、包菜等。

  蛎饼外皮的主要原料是大米、黄豆。黄豆是头一天晚上就要用水浸泡的,第二天早上再将大米浸泡两三个小时,这里用的米最好是早米(夏天收割的米),因为早米不会那么软,用早米磨成的浆下油锅炸会比较容易成形。将浸泡好的黄豆、大米根据个人口味按照一定比例混合在一起,掺水磨成浓浆,以前都是用磨具磨,现在一般是机器碾。内馅则主要有猪肉片、葱、芹菜、胡萝卜丝、海蛎、包菜、紫菜等。

  炸蛎饼还需要一种专门的铁勺,也就是蛎饼勺。炸的时候取豆米浆均匀涂抹在蛎饼勺上,码上各种馅料,压实后再涂抹上一层豆米浆裹住馅料,放入沸腾的油锅中炸,炸的过程中蛎饼会自动从蛎饼勺上脱落,用筷子翻转直至两面都呈金黄即可捞出。

  如今,生活富裕了,除了逢年过节炸蛎饼外,家家户户嘴馋想吃蛎饼的时候就买食材一家人其乐融融炸蛎饼吃,有的人家一次性炸得多了还通过微信进行售卖,福清大街小巷随处可见蛎饼摊,小吃店里一份锅边一块蛎饼就是一顿美味的早餐或点心,甚至在融侨大酒店等星级酒店都能看到蛎饼的身影。

  【记录人的话】

  一块小小的蛎饼折射出改革开放40年福清人生活的变化。从过去一年只炸一次,饿鬼投胎般抢食蛎饼,到今天我们想吃就吃,蛎饼已不再是过去小乡村一年一次的“奢侈品”,而是成为日常生活中随时都可享用的美味零食。40年的改革,福清人的日子越来越好,很多过去只有过年才舍得做的食物,如今都是餐桌常客,过去难得见到大鱼大肉就铆足了劲吃,如今则更注重荤素搭配,合理进食。

(责任编辑: 何红蓼)
Insert title here
主办单位:福州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