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> 中国文明网 > 我们的节日2015 > 春节 > 变化中的春节
1975年 福州
当年的老齐伸长了脖子期待的大年三十终于来了。看着母亲在灶台上忙着准备年夜饭的背影,他咽了咽口水,用力吸入四周带着淡淡肉香的空气。他转身看了看整整齐齐叠在床上的新衣服和小桌摆的年糕,心中一阵狂喜。狼吞虎咽地吃过年夜饭后,老齐拿出哥哥用木头给做的小手枪,和邻居家的孩子们东窜窜西窜窜疯玩了起来。一家人聚在一起聊天打发时间,等待着新年。由于精神文化生活的匮乏,“守岁”对于老齐来说真是难熬,没等新年的钟声敲响,他早早的就进入了梦乡。
1996年 福州
老齐看着一桌丰盛的年夜饭与围坐一桌的家人,感受到了温馨浓郁的“年”的氛围。吃过年夜饭,一家人准点坐在大沙发上观看春节联欢晚会。不知是从什么时候开始,春晚成了守岁必不可少的一部分。新年的钟声敲响后,一家人拿着各式各样的烟花来到空地上燃放,映衬着绚烂的烟火,他们迎来了新的一年。齐题篙拿起家中刚刚安装的电话,及时给亲朋好友们送去了节日的祝福。
2014年 福州
老齐说起今年的“年夜饭”感到很是新鲜。这是一家人第一次在大酒店里预约了“年夜饭”。一家人一边吃着饕餮盛宴,一边对大年初二要前往台湾度假的行程讨论不休。回到家中,春晚早已开始,一家人坐定观看节目。老齐看着小齐拿出平板电脑,一边有一搭没一搭的看着春晚,一边刷着微博围观朋友们的“年三十”。还不等十二点,手机的微信就响个不停,传来的是亲友们最真挚的祝福。
改革开放后,一家人的“大年三十”正慢慢地变着“味儿”。在物质匮乏的年代,“大年三十”是一家人聚在一起热热闹闹的吃一顿肉。彼时,人民最关心的问题是“饭在哪儿”、“吃得饱吗”、“吃什么”。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,物质条件的逐步提高,人民关注的焦点从简单的物质需求转向了更高层次的“精神富足”。
大年三十”自古以来就承载着中华儿女对家人的依恋、对幸福的追求,对未来的期盼。生活条件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,需要 “年”被赋予更多的文化内涵、更丰富的传承载体。(齐殷婷)